Search


那些受傷、不被愛的人們表面上看起來或許很好,但每個人其實都是在背地裡舔拭著自己的傷口,努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那些受傷、不被愛的人們表面上看起來或許很好,但每個人其實都是在背地裡舔拭著自己的傷口,努力撐著活下去。即便看起來好像沒事,那些痛楚仍然會在某個時刻不經意地襲來。

即使現在覺得自己已經成功從那裡逃了出來,但僅僅只是回想過去的生活,我也都還是會做惡夢、被不安包圍。每當想起過去那無力的我,便覺得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。

取自《微笑面對無禮之人》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這篇作者所寫的小傳,十分勵志。與其在原地嘆息,不如爭取,不如叛逆,不如掙扎著走向嚮往的地方。

旁人的焦慮與對自己的失望,常會限制我們的視野。我們是要內化那些,我們還沒嘗試就充斥在我們身邊的情緒,還是給自己一次機會,突破它,作為獨立的證明,這是我們的決定!

然而,即便作者已經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,過去的無力,依然如鬼魅在暗影裡糾纏。這會需要反覆進行心裡的工作,像是透過寫作,耕耘翻攪,逐漸平息,那些情緒慢慢能找到合適的地方去。

「這些人害怕回到過去,縱使待在現在置身的地方也會像個異邦人般漂泊不定。」

不少人還困在原生家庭裡,啃噬著那種格格不入的寂寞。人在家,心如孤魂野鬼般地四處飄蕩。

要真正回到自己的家,要試著跟自己和解,好好跟過去說再見。在中秋前夕,這種感觸特別深刻悠遠。祝福您,找到自己的家!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舔拭各自的傷口活下去

【文/鄭文正】

海倫.皮爾遜(Helen Pearson)的《人生計畫》(The Life Project)一書中,刊載了針對「有成就的人」和「沒成就的人」之間差異的研究結果。

研究員皮林(Pilling)為「命中注定會失敗」的孩子們定義了幾項特徵:第一,在單親家庭或兄弟姊妹超過五人以上的家庭長大。第二,因為家庭收入較低,在學校領有免費午餐等福利津貼的孩子。第三,在沒有供應熱水,或者同個空間必須居住一點五個人以上的環境下長大。

另一方面,「注定會成功」的孩子則有以下特徵:第一,父母非常關心教育,對子女的未來充滿抱負與希望。第二,居住在求職機會較多的地區。相對地,成就不高的人則大多居住在產業衰退或求職困難的地區。

皮林在研究參與者中,找出在不佳的環境下成長的三百八十六個孩子,持續追蹤他們的生活,發現其中三百零三人沒有獲得充分教育,最後只能從事所得較低的職業,甚至沒有工作。

我也是出生在沒有希望的貧困人家與城市,我的家鄉大邱市,是個每人平均地區生產總值連續二十二年都倒數第一的地方,青年失業率總是在全國前三名中高居不下。由於父母被生活壓力追著跑,沒空好好照顧我,我從小學就開始打工送報紙、發傳單。

為什麼窮人的周圍也都是一些沒有受過教育、彼此出身環境相似的人呢?爸爸、媽媽、阿姨、姨丈、姑姑......交情比較好的親戚中,連一個讀過大學的人都沒有。他們從沒想過可以靠教育完成階級翻身,雖然盼望孩子過得比自己更好,卻不知道方法。小時候我最常聽到大人說的一句話就是:「松蟲應該吃松葉」(譯註:韓文諺語,指人應該謹守本分,行事注意分寸),這句話的意思,就是叫你從放棄開始學起。

我很想證明就算窮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,想要寫作,所以逃亡般地前往首爾找工作,然後度過了將近十年的職場生活。在我剛出社會的那段時間,因為覺得自己在文化方面實在跟不上別人,總是想要學些什麼。那個時候買東西都是以CP值為基準,因此根本沒有什麼喜好可言。

我學攝影、學畫畫、學演戲,認識各種人,得到新的經驗。直到開始有穩定的收入之後,當我想念某個人,也能自己主動約人見面了。我就這樣漸漸替自己累積了一些文化上的資產,所謂人們稱之為「人脈」的東西。身邊開始出現許多我可以幫助、需要時也能向他們請求幫忙的人。我談了戀愛,也一邊從很多人身上得到愛,這治癒了從小缺乏關愛的我。

我一邊累積著微小的成就,一邊逐漸增加自信。即使現在覺得自己已經成功從那裡逃了出來,但僅僅只是回想過去的生活,我也都還是會做惡夢、被不安包圍。每當想起過去那無力的我,便覺得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。

不久之前我跟媽媽說想買房子,卻聽到她回:「首爾房子那麼貴,不管妳多努力也買不起啊。」我跟家人說想讀大學、想去首爾的時候,爸媽也用同樣的論點回我。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過那種,成功實現所願的感覺,所以一旦人生中出現了什麼想要的東西,他們不會要你努力去爭取,而是會為了避免受傷,要你放棄。

那些受傷、不被愛的人們表面上看起來或許很好,但每個人其實都是在背地裡舔拭著自己的傷口,努力撐著活下去。即便看起來好像沒事,那些痛楚仍然會在某個時刻不經意地襲來。從這種意義上看來,或許我們遇見的人們都是曾成功戰勝心中地獄的生存者。這些人害怕回到過去,縱使待在現在置身的地方也會像個異邦人般漂泊不定。

我們雖然羨慕「鯉魚躍龍門」後成龍成鳳的那些人,卻對他們過去生存的世界一無所知。因為無知,只會感到恐懼或想要加以掩飾。然而人生若省略那些細節,就什麼都不是了。我們能作的只有不另眼看待較差的環境,並且努力去正視那個世界。

我偶爾會遇見看起來很哀傷的人,便不禁好奇這個人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長大的,甚至常有一股衝動想要脫口問:「你也常常作惡夢嗎?」

.

以上文字摘自
微笑面對無禮之人:用優雅四兩撥千斤,靠修養高度征服粗魯無禮之人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97658

.

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-\

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:每天回到你心裡,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
博客來 https://goo.gl/rHgxZV
金石堂 https://goo.gl/R871Aq
誠品 https://goo.gl/iwdvtb
讀冊 https://goo.gl/vZ1X3i
海外大眾 https://goo.gl/QEXBcX


Tags:

About author
關於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、心理所臨床組畢業,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。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。 專長在協助自我探索與覺察、情緒教育、親職教養諮商、人際與家庭溝通、壓力管理、自閉類群障礙症、早期療育發展評估...等。 工作之餘,仍希望透過書寫與直播,和大家分享自己觀察、自省的心得,以及利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,幫助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困惑、痛苦、不安的朋友們,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療癒之路。 「洪仲清臨床心理師」的臉書粉絲專頁,目前追蹤人數已突破37萬。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、討論,學習面對情緒,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,學習在溝通中傾聽、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,以及如何寬解苦痛,跟自己和好。 . 邀約請來信:[email protected],恕無法回答邀約以外的問題,如有私人相關問題(心理治療、諮商),建議至專業機構或撥打諮詢專線尋求協助。謝謝~ 衛生福利部24小時免費安心專線0800-788-995 生命線1995 張老師1980 也可直接洽訊各地縣市政府衛生局,譬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s://mental-health.gov.taipei/Default.aspx
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、心理所臨床組畢業,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。曾任?
View all posts